剛剛看完擠在信件匣裡的八十封信,看到談現在消費趨勢的文章,「

手感經濟 精緻發燒」,從文章中,我突然對自己產生懷疑,我是不

是個逃避接觸的人?


以前,我在和長輩說話的時候,甚少直視對方的眼睛,總覺得自己看

著對方眼睛的時候,因為四目相對,自己彷彿被盯上,心中就會一陣

冷汗,於是又會下意識的轉開。直到過了那之後的很多年,自己也讀

了一些書,也見過一些比自己在年輕的人,有了一點點年紀,才開始

有了「看著對方的眼睛說話是一種禮儀」的體認,才開始在言談時主

動去追對方的眼睛,讓自己的眼睛是對著對方的眼睛的,至少,對著

臉。


但是基本上,我還是會下意識的追求無機質、非面對面式的溝通,例

如:偏好電子信件勝過電話。這樣不用面對面的交流,讓我比較放心

,而且也不用立刻做出反應,比較有時間去思考。或許是以前在讀呆

伯特的時候,被「人際交流是毫無意義的虛度光陰」給洗滌了心靈,

或說是洗腦吧?所以排斥花時間去做人際間的交流,對於不用見面的

溝通方式非常的熱衷,漸漸的就不太跟人有所交際了。


到了最近,到處都在賣一些手作的東西,而且賣得還不錯,像是香

皂、浴球、麵包、手打蕎麥麵,都是一些摸摸摸的產品。文章中,認

為這樣的現象是源自於時代進行太快速,而人際的交流太疏離,大家

都想要獲得一種情感上的慰藉,所以才有了這樣對於「觸摸」的渴望




但,我似乎沒啥興趣。難道這意味著我其實是不同於所謂的「一般人

」嗎?還是我已經有了足量的接觸,心中不需要靠這些慰藉式的商品

就可以獲得足夠的溫感呢?


參考閱讀
手感經濟 精緻發燒」作者:吳昭怡2005.11.01/天下雜誌第334期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orkbo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